微生物菌劑是土壤生態修復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來源:山東靠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山東靠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6-02-23
閱讀:2056 次
微生物菌劑是土壤生態修復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鎘大米”、“毒大姜”事件曾引發全社會震驚,也為我們敲響了土壤污染和地力衰敗的警鐘。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2005-2013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結果顯示,在實際調查面積630萬平方公里中,全國土壤污染總超標率16.1%,土壤污染已成為我國許多地方的“公害”,許多地方土地已經因污染而棄耕、絕收,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微生物肥料在土壤生態修復、地力產能恢復和農業增產增收過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效,在土壤污染嚴重的形勢下,相關土肥專家建議,通過多種農藝手段譬如向土壤中施入微生物益生菌、施用土壤生物調理劑、采用生物吸收法、增加土壤有機質等方法鈍化、減輕以至徹底修復污染土壤。而早在2012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生物產業發展規劃》中,微生物肥料就被納入到“農用生物制品發展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加快突破“保水抗旱、荒漠化修復、磷鉀活化、抗病促生、生物固氮、秸稈快速腐熟、殘留除草劑降解及土壤調理”等生物肥料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瓶頸,提升產業水平。因此,向土壤中施入微生物益生菌肥料已成為土壤生態修復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根本性途徑。
微生物肥料是指從土壤和植物根際分離得到的有效菌,經篩選、分離、甚至基因重組,進行菌種的優化組合,經發酵培養與有機物混合而制備的微生物制劑。在我國,微生物肥料已有50余年的歷史,經歷了從根瘤菌劑—細菌肥料—微生物肥料的發展演變過程。目前,微生物肥料主要分為微生物菌劑、復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機肥三類;而在當前土壤嚴重污染的形勢下,微生物純菌制劑以其巨大的益生菌數量、長達五年以上活性的超強生命力、“厭氧菌”“好氧菌”協同一體深度作用、效果綜合全面迅速顯著等優異性能在農業生產中受到農民歡迎。
土壤污染主要可以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等。
微生物菌劑肥料修復土壤的基本原理是在適當的水分、溫度等條件下,微生物益生菌群在土壤中形成優勢菌群,促進土壤生態系統中碳、氮、氧等元素的良性循環,從而修復土壤生態環境系統,使生態系統達到新的穩定的平衡,進而消除土壤病害和土傳病害,恢復地力,沃土壯根,提高作物抗性,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概括來講,其具體作用原理如下三點:
其一,微生物菌劑對無機污染物的修復機理是微生物肥料進入土壤生態系統后,好氧菌、厭氧菌等微生物益生菌群,通過自身的生物反應,降低土壤的酸度,提高土壤的pH值,從而降低土壤中有害重金屬的毒害;同時,通過微生物益生菌的繁殖與代謝活動可以將重金屬固定,促使土壤中活性重金屬變為有機結合態,形成過濾層和隔離層,降低作物對土壤中重金屬的吸收,從而避免了土壤中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通過“土壤→水→人體”間接被人體吸收,損害身體健康。
其二,微生物菌劑肥料在對土壤中農藥等有機污染物修復方面的作用是降低病蟲害的防治次數,降低農藥的使用量,從而減少農藥在作物中的殘留量。一方面,微生物益生菌能改變土壤耕作層微生物區系,在作物根系周圍形成優勢菌落,從而強烈抑制病原菌繁殖,降低病蟲害發生次數;另一方面,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多種物質,如激素類、腐植酸類以及抗生素類,這些物質能刺激作物生長健壯,增強作物自身抗病害能力。
其三,通過微生物菌劑中巨大量的益生菌的繁殖和代謝活動可有效分解土壤中各種礦物營養,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生成,活化土壤,增強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促進作物根系發達,提高抗性,并可充分活化土壤磷鉀,優化碳氮比率,增進有機無機肥效,顯著恢復地力,促進作物增產,提升品質,提高效益。
多年來,靠山多霸微生物菌劑在全國多個省市區土壤生態修復、地力恢復和農業增產、提高品質中已獲得顯著成效,成為各地土壤生態修復、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和生力軍。同時在解決農作物疑難雜癥如蔬菜死苗爛根、蘋果落葉病、腐爛病、櫻桃流膠病、柑橘潰瘍病、黃龍黃化病、葡萄大小粒、梨樹梨木虱等很多用化學農藥無法防治的病蟲害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并緩解凍害、大幅提高產量,為農民增產增收、經銷商得到新的贏利增長點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