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普遍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現在地里肥用得越來越多了,產量卻越來越低了,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該怎么解決?土壤是農作物優質高產最重要的一個物質基礎,一旦土壤結構、土壤耕作層遭到破壞,土壤惡化了,種植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難以獲得高產。
土壤的一個物理結構叫做“土壤團粒結構”,即土壤是由一個小團一個小團構成的,形象來說就像蚯蚓糞一樣。好的團粒結構既通氣、又保水保肥,而且還有抗旱的作用。但是團粒結構特別不穩定,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包括人為的破壞。比如,澆水次數過勤、澆水過多,或者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噴灑某些化學殺菌劑,尤其是除草劑,都會破壞團粒結構。
如果團粒結構受到破壞,構成它的小分子團就不存在了,土就成了面兒狀的,堆積到一塊,就容易造成土壤的板結。很多農民以為土壤板結就是單純的土壤變硬了,實際上是因為土壤物理結構遭到了破壞,才造成了板結。
2.土壤生物性狀的惡化土壤中富含微生物,各種微生物之間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剛開始土壤生物性狀是比較好的,有害菌群和有益菌群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當我們不斷種植,不斷加入化學肥料,土壤中微生物菌群開始慢慢失調,即有害菌的數量越積累越多,有益菌的數量越來越少。
隨著種植年數的增加,根部會發生病害,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到最后即使再怎么施肥,產量也上不去。農民往往只注重施用化肥,而沒有關注到土壤生物性狀的一個活化,土壤生物性狀的惡化是導致作物減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3.土壤板結
很多農民單純地以為所謂土壤“板結”就是土壤變硬了,根系扎不下去了。實際上再硬的土壤,作物的根系都能扎下去,而且扎得比較深。作物根系在土壤當中需要呼吸、需要氧氣,土壤板結會影響通透性,如果再加上澆大水,水會把土壤當中的氧氣壓出來,根系得不到呼吸,就會出現漚根,根系也開始壞死。
土壤物理性狀、化學性狀、生物性狀及土壤板結相互影響,當土壤板結時再用肥料,土壤鹽漬化、酸化就更嚴重,生物性狀也隨之惡化了。考慮土壤改良的時候,要進行綜合改良。此外,還有土壤酸化、土壤鹽漬化等的土壤化學性狀惡化。
如何進行土壤改良?
(1)土壤調理劑
土壤調理劑的作用就是把碎的土壤顆粒粘成一個個的小團粒,即恢復土壤團粒結構。具體應用起來比較方便,在翻地之前或者翻地之后,直接撒在地面上,然后再澆水,土壤調理劑在水的作用下會變得特別粘,一個個的小團粒會形成土壤膠體,這種膠體就形成了土壤團粒結構,保證土壤透氣、保肥,根系也更容易往下扎。
(2)秸稈
現在很多農民還在使用未腐熟的糞肥作為有機肥,危害比較大。不管是雞糞、牛糞,使用時可以通過加入秸稈腐熟發酵。以雞糞為例,里面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及氮磷鉀,一層雞糞加一層秸稈,垛在一起腐熟發酵,既能把雞糞里的鹽分降下來,還能把更多的有機質腐熟出來,同時高溫發酵可以消滅一大部分病原雜菌。土壤鹽漬化嚴重的地塊,可以大量使用秸稈,秸稈腐熟的過程能吸收一部分鹽分,降低土壤的鹽漬化。
2.土壤化學性狀的改良(1)不建議使用水泥、生石灰來調節土壤的pH值
如果土壤嚴重酸化,使用水泥、生石灰后,當時pH值肯定會升高,表面上土壤酸化已經得到解決。這種做法的弊端是無法解決鹽漬化,同時嚴重破壞土壤結構,形成沉淀,導致土壤惡化加重。
(2)減少化肥用量
可以使用一些堿性化肥,例如氫氧化鎂,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土壤pH值,同時不會形成沉淀。
(3)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土壤化學性狀和化肥利用率密切相關。目前很多農田復合肥利用率極低,有些單獨使用復合肥的話,利用率連15%都達不到,也就是說施用100斤復合肥,能夠被作物吸收的只有15斤左右,其余85斤都白白浪費掉,這部分被浪費的肥料反而會加重土壤鹽漬化或酸化。
3.靠山多霸 多快好省我們追求產量,也必須保證產量。豐產一定是個必須的前提。
我們追求品質,也必須保證品質。糧食、蔬菜、水果,不僅要好看,同時更要好吃,有營養。
我們追求安全,也必須保障安全。在種植的每個環節上,只要存在安全隱患,就要提供相應的技術措施,切實予以解決。
我們追求可持續發展,也必須保障可持續發展。所有的種植行為對人類,是解決生存問題;對環境、對大自然,則是一種索取甚至破壞的行為。這就要求我們邊耕種、邊修復,不把麻煩留給未來,不把問題留給后代。
產量,品質,安全,可持續發展,要有一個貫穿始終的體系,才能從根本上得到保障。這就是我們說的“健康種植體系”的涵義。
靠山多霸,就是要立足農村,培育這樣的一個體系。
靠山多霸,就是要服務農民,塑造這樣的一個“健康種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