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篇文章刷爆山東的朋友圈——《山東終于意識到自己落后了》
這篇文章里,山東省委書記痛批山東經濟,表面看上去GDP全國第三,但基本靠大型國企和工業支撐,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全國第一!
就在5月6日的“未來農業大會”山東堂友交流會上,堂友們痛心疾首——
山東農業也落后了!曾經獨領風騷,可謂中國農業的珠穆朗瑪峰,現在跟山東經濟一樣大而不強,山東農業趕了個大早,錢卻被別人賺走!
對于山東農業,山東堂友展開激烈討論▼
跟山東經濟一樣,山東農業本來也有一手好牌
縱觀全國,山東農業原本的基礎最好!
1、山東農業發展最早,基礎最好,起了個大早
山東農業發展最早,農業從業人員多,積累了豐富種植經驗,種植技術、栽培技術、大棚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山東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2、山東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最適合發展農業
山東耕地好面積大,同時又有多樣的種植環境,跟南方比耕地大、勞動力成本低,適合規模化種植。
跟東北比氣候更多樣,非常適合本土化種植,比如櫻桃、藍莓、蘋果、蜜瓜、桃子,還有萊陽梨、沾化冬棗、青島草莓,在長江以北可謂最豐富!
堂友深惡痛絕的山東農業陋習:
第一宗陋習 :追求產量,忽視質量,低端產品
山東農業普遍存在“重量不重質”問題,對品質、營養、口感和品牌沒有系統打造。
以壽光為例,作為全國老百姓的菜籃子,但只是提供低端產品,在高端蔬菜領域全國的品牌影響力幾乎沒有。
山東人辛辛苦苦種地,更像做得是一項民生工程,老百姓的餐桌離不開山東,但不愿多花一毛錢。
第二宗陋習:低價競爭,種菜不吃菜,養羊不吃羊
一句諺語——種菜不吃菜,養羊不吃羊。
越是提供低端產品,越處在低價競爭中,越是低價競爭,農民越是把重心放在提高產量上,而忽視了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
第三宗陋習: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導致惡性循環
山東農業從業農民多起步早,以前看是優勢,現在反而導致“小農意識”已經根深蒂固,很難去改變。
對于“小農意識”的農民而言,面前只有兩條路——
1、要么提高產量;2、要么追求上市時間,爭取早上市買個好價錢,產品好不如賣得早 ;這兩條路決定了農民很難關注產品質量。
你說能不惡性循環嗎?
第四宗陋習:土壤污染嚴重,種不出好產品
農民為了賺那點辛苦錢,不得不追求產量,過多使用化肥,只用得起傳統農資,這些對土地傷害很大。
還有就是地膜污染,低價的黑白地膜,土壤根本沒法降解,但高價的農民又負擔不起。
有個種高品質地瓜的堂友就提到,為了找到一塊適合的地,她不得不舍近求遠,跑到河北建基地。
農民也是沒辦法,上述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溢價上不去,品質就不可能提上去!
為什么溢價上不去?
第五宗陋習:大眾果蔬多,精致化果蔬少
山東其實有很豐富的果蔬資源,但做得并不好。
堂主就提到,萬萬沒想到做農業最會賺錢的是沒有基礎優勢的浙江人。
現在在海南種蜜瓜火龍果,在云南四川種軟籽石榴枇杷楊梅,在新疆種瓜,背后都有浙江人身影...
而在山東,像櫻桃和藍莓也是因為地理和先發優勢,現在別人也趕上來了!
第六宗陋習 :缺乏品牌化市場化運作
山東其實積累了很多地標品牌,比如煙臺蘋果和櫻桃、沾化冬棗、壽光蔬菜...但還在吃老本,并沒有維護好,含金量溢價沒有做起來。
在地標品牌上,很多地方已經走在山東前面,比如五常大米、阿克蘇蘋果、贛南臍橙、蒲江丑柑和紅心獼猴桃、平和蜜柚...
企業品牌上,全國都在摸索中,但山東乃至整個北方更落后,跟南方農業比,缺乏創新的品牌與市場運作。
第七宗陋習:離市場太遠,山東農業命脈掌握在經銷商手里
近些年,山東出現了大白菜滯銷、大豆滯銷、大蔥滯銷 、核桃滯銷,甚至連煙臺蘋果都出現滯銷...
為什么?沒有銷售渠道!命脈掌握在收購商和經銷商手里。
基地-收購商-批發市場-終端,這套很成熟的流通體系,曾經是山東農業最大的優勢,但現在這套體系落后了——
離市場太遠,離消費者太遠,跟消費升級背道而馳!
收購商、批發市場都在一個勁的壓價,山東農業身不由己,沒辦法把重心放在產品品質上。
連煙臺蘋果都出現滯銷,山東農業曾經的驕傲在哪?
這七大陋習環環相扣,導致山東農業現在“重產量,輕質量,賣不出溢價,只能賺辛苦錢”的尷尬處境。
現場很多山東堂友甚至痛心疾首呼吁,如果再不改變,山東農業遲早要完蛋了!
但改變靠什么?人!
《山東終于意識到自己落后了》一文,得到最多認同的觀點:
但新農堂不認可這個觀點,那么多山東堂友敢于揭開自己的傷疤,有他們在,我不信山東農業搞不好!
這次做農業史上最長演講,也是希望更多新農人參與改變,因為不止是山東農業落后了,而是中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