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覆蓋著一層不足十米的土壤。別看它只有薄薄的一層,卻是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直接或間接的食物來源。我們終日踩在它的上面,卻對它知之甚少。
挖掘土壤中的精彩故事
土壤為人類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人們自然會更多地注重土壤在農業生產方面的研究和管理,而較少關注土壤的形成和發展。可是,當你研究土壤的形成、演變及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時,你會發現其中隱藏了無窮的奧秘。
認識土壤,通常需要挖掘一個土壤剖面,這就像是對地表的一次外科手術。在野外,我們觀察土壤的分層、顏色、斑紋、孔隙、植物根系、土壤動物、人為物質(陶瓷、鋼筋)等,感受土壤顆粒的粗細、黏性和可塑性。回到實驗室,為了更全面地“解剖”土壤,呈現土壤的前世今生。我們還需要做一些物理、地球化學、礦物學、生物學等實驗來解譯土壤是從巖石、降塵還是河流帶來的;不同的層次是如何形成的;在現在的環境條件下土壤的發展將會向何處去?
土壤中的故事不勝枚舉。追問土壤的出生,我們會發問“土壤是怎么來的?”;關心土壤的成長,我們會好奇“土壤也有生老病死嗎?”;農民操心作物的收成,往往對“田地的‘肥瘦’狀況”比較感興趣;小朋友天生對色彩敏感,“土壤顏色的奧秘”對他們來說可能比較有意思;科學家想要預報未來的地球環境,作為地球氣候變化產物的土壤,往往潛藏著許多地球往事。
當你走近土壤,會發現原來土壤也有前世今生、生老病死
我們汲取她的營養,讀懂她的無私
我們參與土壤管理,明白她的珍貴
我們陪她經歷苦難,才能享受她賜予的榮光
發現土壤中的精彩故事,是為了提高人們對土壤的認識水平,掌握好管理土壤的工具,學習與土壤和諧相處。土壤科普的內容豐富多彩,值得大力挖掘。
傳遞土壤人的大地情懷
科普到底應該普及什么?除了科學知識,還有人認為應該普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對于土壤科普,老一輩土壤科學家反復告誡我們,還要傳承一種赤子般的大地情懷。
地球形成的億萬年前,最初并沒有生命,在海洋生命出現后,又經過億萬年的風霜,直到地表出現了維系生命的土壤,人類的誕生才成為可能,從而開啟了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漫長歷史。土壤哺育了人類,但土壤看上去卻普通而又樸素,人們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如什么“爛污泥”“土包子”“賤如糞土”等,導致土壤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土壤母親寂靜安詳,胸懷寬廣,承擔了人類施加的重壓,展示了無言的大愛。千萬年來,一如既往,默默奉獻,她唯一的希望是地球上生命的永恒。作為兒女的我們不應該忘記“舐犢”之情,更應有“感恩”之心。
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高士其先生曾在《我們的土壤媽媽》中將土壤親切地稱為“媽媽”;
巴金先生在《愿化泥土》中抒發了對土壤的無限依戀;
林語堂先生曾在《生活的藝術》中鼓勵大家“和草木為友,與泥土相親”。
1854年,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寫信向印第安酋長西爾斯購買土地,西爾斯的回信(后被稱作《西雅圖宣言》)就飽含了對土地的感恩之情:“土地給了我們祖先第一次呼吸,也接受了他最后一次嘆息。”
從事土壤科學工作的人,有一種天然的土壤情懷,如果能將這種情懷播撒到千千萬萬的大眾心中,人們在土壤面前將會多一種謙卑、多一份理解,自覺遵守與自然相處的規則,明白破壞土壤就是毀滅自身。
提供人們迫切需要的土壤知識
當前,土壤卻面臨著嚴重的污染,已經影響到了食品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20世紀初,日本的神通川河遭到煉鋅廠廢水的污染,周圍農民使用河里的水灌溉農田,導致稻米中富集大量鎘,產生了“鎘米”。食用“鎘米”的居民容易犯“痛痛病”,至今尚無特效治療方法。
近年來,關于我國一些地方水稻鎘超標的問題也在不斷刺激人們的神經。可想而知,安全的水稻應該種在健康的土壤上。那么健康的土壤是什么樣的?我們又該如何維持土壤的健康?只有理解了這些,才能避免社會恐慌,科學對待土壤環境事件。
2013年,聯合國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5日定為世界土壤日,并將2015年定為世界土壤年。世界土壤年的口號就是“健康土壤帶來健康生活”,將人們迫切關心的問題用直觀的土壤學知識講給大家,這樣的土壤科普就是生生不息的。
或許,最好的科普絕對來自一線的科學家。不管是從事土壤學科研工作的專家教授,還是目前正在就讀土壤學的學生,都應該勇于站出來做土壤的代言人,帶著感恩之心為寂靜的土壤發聲,把土壤知識播撒在祖國的大地上,共筑我們愛土、護土的“土壤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