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2014年5月25日《焦點訪談》播出了題為 《被化肥“喂瘦”了的耕地》的新聞專題調查,鮮明地指出了我國農業由于長期、大量并依賴性地使用化學肥料,已經將我們本來健康、肥沃的土地“喂”得板結、酸化、鹽漬化、地力衰竭,其惡化程度觸目驚心!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各種病害,其嚴重程度令人發指!農民感受頗深的“增加化肥用量不增加產量”甚至“化肥用得越多產量越低”、農產品重金屬嚴重超標、品質惡化、難賣、效益低等等“亂象”已成了普遍現象,土壤危機、農業危機已為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乃至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
對于土地瘦弱、貧瘠、地力衰竭,《焦點訪談》中指出了個中原因,譬如用肥不平衡、缺乏有機質等等,但是從植物營養學、土壤健康學的角度來看,這個論斷尚不全面,甚至沒有找到根源!
要找到土壤不健康的“病因”,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土壤健康的標準——美國土壤健康學會理事張朝暉先生指出:“健康的土壤中除了45%左右的礦物質即土壤本身之外,必要的還要有25%左右的空氣、25%左右的水、5%左右的有機質和1%左右的微生物。”
照此,我們可以按照土、肥、水、氣,或者按照化肥、有機質、微生物各自的功效來進行一一比照和深入分析,并可在比照和分析過程中充分了解這土地之“瘦”、土壤之“病”到底“病”在哪里?因為只有找出真正的病因,方可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首先,被化肥“喂瘦”的板結、酸化、鹽漬化、不通透、不保水不保肥、營養匱乏、地力衰竭的土壤,毫無疑義是由于化學肥料成分在土壤中長期累積、殘存、得不到有效分解和營養轉化所致,那么,化學肥料、土壤營養的轉化、分解和吸收要靠什么?毫無疑問,那就是缺乏礦物質而引起的缺乏“微生物”!
其次,被化肥“喂瘦”的板結、酸化、鹽漬化、不通透、不保水不保肥、營養匱乏、地力衰竭的土壤,其保水保肥、通透性、地力提升要靠什么?顯然要靠土壤中的團粒結構、有機質、腐殖酸、腐殖質,而團粒結構、有機質、腐殖酸、腐殖質的生成要靠什么?毋容置疑,要靠“礦物質”和“微生物”!
再次,被化肥“喂瘦”的土壤里的各種污染,譬如農藥殘留、化肥成分殘留、各種重金屬等等諸種污染,在怎樣的理化反應中才能得到消解、降解或者無害化轉化?怎樣才能保證農產品不被污染,提高農產品品質?不用懷疑,還是要靠土壤中的“礦物質”和“微生物”,對上述污染物質進行分解、轉化、固化、轉移以及新的無害化合成等等,從而達到徹底降解目標,恢復土壤健康!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微生物菌不是作物土壤肥料!兩度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試驗證明:增加土壤中的礦物質可以讓微生物的數量每28分鐘就翻一番。數周之內就產生了數以百萬計的新微生物,忙于為樹制造吸收新礦物質所必需的硝酸鹽。
近年來,各地發生了大量果樹死亡、作物絕收的案例,其根源還是在于土壤之“病”—— “作物長不好的原因是作物的根不好,作物的根不好是因為土不好,土不好是因為土壤里缺乏大量的礦物質和有益微生物!”
在實踐中,各地采用土壤調理劑改良板結、酸化、鹽漬化、病害嚴重、污染超標、地力衰竭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修復土壤健康、恢復地力、促進作物增產、改善品質,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投入少,見效快,生態效果持久。
總之,要徹底解決土壤健康問題,走出農業生產困境和危機,讓土地真正‘肥’起來,我們必須在用肥方面進行徹底的變革。
微信掃一掃
關注公眾號 山東靠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轉載